2025-08-13 18:15 DoNews
今年以来,中部多个省份纷纷加码人工智能发展,河南率先推出多项支持政策,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日印发的《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新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
政策涵盖模型研发应用、算力供给服务、数据开发利用、应用场景培育、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育和多元投融资服务等十大方面,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难点与痛点。
河南作为经济与人口大省,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但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与安徽、湖北等中部省份存在一定差距。近两年,河南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将其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全球科技迅速发展,AI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生产力提升中作用日益凸显,既蕴含机遇,也伴随挑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指出,人工智能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083.4亿元,同比增长20.4%。北京、广东、上海占据全国六成市场,浙江、江苏和安徽共同构成六大智能产业集群。
安徽自2018年起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规划,形成合肥“中国声谷”、芜湖“世界视谷”、蚌埠“中国感谷”等产业集群。江西也出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方案,推动行业模型和应用场景建设。
河南在《河南措施》中提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每年对用于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微调的高质量语料库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对省级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河南设立的3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规模居中部前列,将进一步撬动更多发展要素向人工智能集聚,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河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具备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和广阔市场空间。
过去几年,河南布局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中原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设施,全省已建、在建、拟建的算力中心超过100个,算力供给和调度能力不断提升。
郑州处于全国“东数西算”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地理中心,正在成为全国算力中转分发枢纽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以郑州为核心,许昌、鹤壁为重点的计算产业发展格局初现,并依托超聚变、黄河信产、郑州浪潮、龙芯中原等重点企业,形成由整机到芯片、主板、外围设备等关键配套的先进计算产业链。
河南正在统筹推动“通算+智算+超算”协调发展,构建以郑州市(含航空港区)为核心,洛阳、鹤壁、商丘、信阳等市为区域增长极的“一核四极多点”总体布局,引导算力中心集约建设。
数据显示,2024年超聚变实现产值430亿元,人工智能服务器和国产服务器市场领先。河南正加快推进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中原算谷等智算中心建设,预计2025年底算力规模突破94EFlops。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数据资产和上架数据服务超1500个,累计实现交易额超20亿元。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将共同支撑郑州打造全国重要的“数仓、数纽、数港”。
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额突破50亿元,打造大数据典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超100个,算力规模进入全国前列。
目前,郑州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洛阳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许昌电力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河南产业格局。
河南省省长王凯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在新赛道上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河南提出建设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强省、文旅强省,其中“数智强省”为首次在省级层面提出。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省的核心,数智技术为制造升级赋能。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是河南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尽管河南在算力和数据方面积累优势,但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仍面临挑战。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人工智能起步晚、基础薄弱,省内算力资源尚无法有效支撑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算力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
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宋歌指出,河南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场景落地、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等方面存在短板,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补齐短板,增强产业链优势。
《河南措施》强调加强模型研发应用,强化算力供给服务,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深化应用场景培育,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育等举措,旨在加快补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短板。
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是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借助AI浪潮,河南作为中部经济第一大省,正在开启“弯道超车”的新尝试。
海报生成中...